close

 

EDVVE79465BRFREF5ECE

 

內容簡介

  「世界上只有一種人,就是需要關心的人。」
  「只要真心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會來幫你。」
  有那麼一群人,懷抱著滿腔熱血,
  用十五年的光陰,希望讓數位機會普及到偏鄉的每個角落,
  讓偏鄉也如同繁星閃閃發光, 
  讓不為人知的英雄人物露出,
  讓正在發生改變的力量凝聚。
  在這座島嶼上,這樣美麗的故事正在持續發生。


  十五年前,須文蔚帶著大專資訊志工進入原民部落;兩年後,他接下數位機會中心輔導團的任務,準備帶領大學的團隊,協助花蓮五個社區的電腦教學、文化記錄、產業輔導,還有社會照顧;二○一五年,他的輔導範圍從最北的宜蘭石城火車站到最南的花蓮富里火車站,直線距離兩百六十公里。

  這個「深深蹲下,接近土地與人群」的過程,須文蔚與夥伴們一做就是十五年,不是沒有過憤怒與紛爭,但是須文蔚笑著說:「我可以只寫溫暖的故事嗎?」這也讓他寫下一篇又一篇與人相遇的動人故事──富源阿媽們跟不聽話的滑鼠、加灣一對老夫妻想為部落張羅新的電腦教室、頂著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的高材生,不當科技新貴反而窩居故鄉新城樂當大夥的「工具人」……

  須文蔚說:「當我述說這十五年來經歷的故事,每一個閃亮的名字都是主角,我和他們一起在宜蘭與花蓮的農村、部落或海濱,共同為明日的機會繼續努力。」協助者與被協助者相遇的點滴,就如同劉克襄在《十五顆小行星》裡所說:「有一些人一輩子,執著地認真活著。他們就像一顆顆小行星,在浩瀚的世界一隅,以各種璀璨獨特的生活經驗,兀自折射出不同的光影和波長。」

本書特色

  ★ 與偏鄉的小行星們相遇,以數位科技串連台灣最美的風景——人:
  溫世仁曾言:「世界上只有一種人,就是需要關心的人。」須文蔚十五年的偏鄉數位化工作中,充分展現了人文關懷。原本冰冷的數位科技,因為連結了眾人的關懷與力量,而在偏遠的角落激發了一個又一個溫暖的故事。就像林立青《做工的人》寫出了底層工人的生命紀實,從這本書裡,也可以找到如同劉克襄《十五顆小行星》所描寫的不同精采人物。

  ★造夢、追夢與圓夢,用數位科技為偏鄉「找路」:偏鄉的交通大多道阻且長,不但長期資源不足,光是募集電腦都是個難題,加上老人與小孩居多,少有專業的數位教學師資願意駐足偏鄉,還要吸引學生多利用既有的數位教材進行學習,而不是每天沉迷電腦遊戲中。儘管如此,須文蔚帶領的團隊一一設法克服,成功了便繼續努力,失敗了就接受教訓。他們的努力吸引一個又一個當地人挺身付出,最後不僅建構數位課程,教偏鄉的老人與孩子學會使用電腦,更進一步教他們學習拍攝紀錄片、撰寫部落格、廣播製作……甚至幫助偏鄉的無毒農業做網路行銷,運用App進行電子商務、直播拍賣。面對困境,他們設法「找路」,而非駐足不前,最終才能漸漸走出一條路。

名人推薦

  簡靜惠  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小  野  作家
  劉克襄  作家
  吳德亮  兩岸知名茶文化作家、詩人藝術家
  鍾雲如  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
  陳麗明  教育部國語文學科中心執行祕書
  王玉萍  寫寫字工作室負責人
  陳哲妮  明基友達基金會執行長
  許瓊月  潘朵拉美學整形外科總監

好評推薦

  要在偏鄉從事志願服務,不能只憑一腔熱血,還得具備十八般武藝,應付各種繁瑣的行政作業體系。須老師帶領的DOC團隊能堅持十五年之久,讓山海間的人們透過數位科技,看見希望與機會。──簡靜惠

  在今天一切向錢看的功利社會,區區一位詩人或文學院教授能為臺灣做些什麼?須文蔚做出了最漂亮也最難得的示範,帶領我們進入花蓮、宜蘭各地偏鄉你所不知道的各種時空,讓我們深深感動,對臺灣更充滿信心!──吳德亮

  營造數位學習的機會與生活,面對新科技帶來的衝擊,除了硬體設備、資源整合,還需要很多創新的方法和經驗,須老師在偏鄉服務十五年的珍貴資料,無疑是最好的教戰寶典。──鍾雲如

  須教授以語文教育與資訊的學術背景,帶領大學生走入村莊與田野,透過志願服務協助在地組織,為社區連結更多社會、企業和政府的資源,讓在地人才有施展的空間,讓更多的偏鄉彷彿若有光,有著豁然開朗的可能。──陳麗明

  「讓偏鄉民眾走向數位大道,是我十五年前給自己許下的願望。」十五年不只是一個數字,書裡描述參與者投入的面向與成果豐盛地讓人驚訝,須文蔚老師的願望對社區人的影響,遠遠不只是會使用電腦的各種便利而已。──王玉萍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須文蔚


  1966年生於臺北市。東吳大學法律系學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碩士、博士。

  曾任《創世紀》詩雜誌主編,《乾坤》詩刊總編輯。創辦臺灣第一個文學網站《詩路》,是華語世界數位詩創作的前衛實驗者,集結創作與評論在《觸電新詩網》。著有詩集《旅次》(創世紀)與《魔術方塊》(遠流)、文學研究《臺灣數位文學論》(二魚)、《臺灣文學傳播論》(二魚);編著報導文學《那一刻,我們改變了世界》(遠流)、《臺灣的臉孔》(遠流);合著《烹調記憶:做一道家常菜》(遠流);繪本《月牙公主》(秀威少年)等。於2005年開始擔任大專資訊志工,進入偏鄉服務,2007年開始輔導花蓮數位機會中心,帶著數位科技走進山風海雨邁向第15年,這段豐富之旅,讓他起心動念,寫成《看見機會:我在偏鄉15年》(時報文化)。曾以部落繁星計畫在2009年獲得電子化成就獎「縮短數位落差」類專案優選,教育部大專資訊志工團隊金質獎。並以廣播節目「部落繁星:搶救數位落差大作戰」獲得多項新聞獎。

  現為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特聘教授兼任數位文化中心主任、宜蘭花蓮數位機會中心輔導團主任、教育部普及偏鄉數位應用計畫推動團隊主持人。

 

目錄

推薦序   看見太陽升起在東海岸                                簡靜惠
推薦序   為偏鄉創造機會的詩人                                吳德亮
推薦序   偏鄉活水                                 鍾雲如
推薦序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陳麗明
推薦序   十五年不只是一個數字                                王玉萍
 
1.  迷路的偏鄉
2.  從象牙塔走向山風海雨
3.  山村裡的數位機會中心
4.  無所不在的電腦教室    
5.  部落繁星:利用數位影音發展社區媒體
6.  小攝影家圓夢與智慧公益    
7.  總愛為弱勢者說故事的牛犁社區
8.  越地方越全球的慢城鳳林
9.  把錢潮帶進左岸:從團購、電商到直播
10. 不只陪伴,要讓銀髮族連結上健康雲
11. 享受左岸風光與人情的旅行志工
12. 帶著花蓮經驗走進蘭陽平原
13. 在地方守護村莊與部落的教師
14. 當我們同在一起:散播智慧的輔導團
15. 還要繼續說的故事:邁向數位包容新世紀
 
後記  可以只寫溫暖的故事嗎?
 
 

後記

可以只寫溫暖的故事嗎?


  「只要貧窮、不公不義、人為不平等在世上存在一天,我們便一天不能安枕。」——曼德拉

  一九九九年的秋天,我正準備提出博士論文口考,九二一地震發生了,某一天指導教授鄭瑞城來電:「文蔚,瞿海源教授忙全盟的建構與運作,你能去幫忙嗎?」

  全盟是「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的簡稱,是為了救災與社區資源協調成立的民間平臺,我掛了電話就聯繫上瞿老師,下午見了面,立刻就投入辦公室,我放下學位論文,一忙就是十個月。期間聯繫了超過兩百個以上的民間社團,調度資源,提供建議,倡議社區報刊出版,每週還審議各種企劃書,大開眼界,見證了臺灣公民社會的巨大活力。

  十個月後,因為人事糾葛,我憤而請辭,在家中賦閒,每日打開電視,看見與災區有關的新聞,自己無力再協助,總是苦痛萬分。就在這個時刻,我開始尋思書寫人生的第一篇報導文學,究竟要揭露黑幕?還是該記錄溫情?在我觀察災後建設的歷程,深知民間捐款得來不易,只要有一絲懷疑,怠惰與批判,往往會招致民眾對公益團體信任感的崩解,於是我決定放下心中諸般不滿,採訪《中寮鄉親報》的編輯團隊與社區夥伴,寫下〈五個女子和一份報紙〉,見證一群異鄉女孩,無懼於天災與地方政治的冷漠,勇闖災區的動人故事。

  暑假結束,我到東華大學中文系報到,臨行前向指導教授「告別」,畢竟學了五年的法律,八年的傳播政策,要轉行到文學,有不捨,更有恐慌。鄭瑞城老師用一貫從容的聲調提醒我:「到中文系教書也很好,記得要帶學生讀陳映真的《山路》。」

  這句話讓我倍感震撼,原來我以為的「出走」,其實是「回歸」,在文學院,我依然應當懷抱著在傳播學院裡學習到對弱小者關切,改革傳播環境,乃至辯證公理正義的熱情。所以在還是助理教授階段,很多同儕頻頻提醒:「還沒升等過,千萬別多發言,少管閒事。」我完全當作耳邊風,指導校園報,擔任學務處的課外活動組長,創辦數位文化中心。就在我申請「傑出新進人員」的獎補助時,傳出有評委指出:「須老師是活躍的社會運動者,未必是好的研究者。」我遭遇了一次莫名的挫敗。

  遭遇挫折不是壞事,不服氣的我就將臺灣社會運動與報導文學的歷史結合觀察,寫出了一系列臺灣紀實文學的論文,論證在每一場成功的社會或政治運動中,成功的領袖人物總有詩人或哲學家的氣息,總是能說出撼動人心的真實故事。我也重新爬梳了臺灣報導文學的歷史,上溯到日本殖民時期吳希聖與楊逵的創作。讀到楊逵說:「在冰山底下過活七十年,雖然到處碰壁,卻未曾凍僵!」相較於自己「玻璃心」碎裂的遭遇,正好提醒我要更勇敢些。

  有機會投身數位機會中心的輔導工作,那是在日常的教學與研究外,一份沉重而又甜蜜的負擔。沉重的部分很容易理解,現在的大學教師要面對學生的教學評鑑,因應各種教學創新的實驗,承擔升等與評鑑的研究發表壓力,在同事的支持下,還必須擔任主管,參與行政服務工作,DOC的輔導計畫絕對讓人徹夜無眠。甜蜜的部分則來自社區的回饋,有時是偏鄉的朋友學會一種新科技,創造出市場的價值,更多時刻是因為我們團隊創意與熱心的協助,讓社區獲得更多新的計劃或資源,讓我們有機會實現夢想,真的就不知道「累」字該怎麼寫。

  在輔導工作的同時,我沒有擱下學術研究,二○○九年我協同董克景老師主筆「創造公平數位機會白皮書」,比較各先進國家的政策與實例,也協調各部會一起思索通訊傳播,教育,經濟,農業,醫療,新住民與其他弱勢族群的數位機會。記得在結案前與當時的政務委員張進福會晤,簡報白皮書的規劃與創意。會議快結束前,張政委突然發問:「須教授,坐在臺北辦公室吹冷氣的官員大概不會理解,你覺得弭平數位落差的工作,四年或八年可以完成?」

  我愣了一下,當時不少來自立委或教育部高層長官都不斷要求DOC要自主營運,要找到永續經營的做法,計劃不能執行年度過長。但我不打算回答一個「標準答案」,於是我說:「縱使八年努力,還是無法達成目標。」

  張進福政委笑了笑說:「我在暨南大學服務過,南投和你所在的花蓮一樣,都地處偏遠,實際接觸後你就會知道,偏鄉的翻轉縱使經年累月的努力,往往才能產生一點點成效。」

  十年後,我回想起這段對話,真是感慨萬千。殘酷的現實是,縱使有一大群大學教師與資訊志工投身這項計畫,偏鄉的貧窮與困頓並沒有走入歷史,反而隨著少子化與科技迅猛的發展,暴露出更多資訊的落差與資源分配的不正義。感動的是,偏鄉資訊教育始終不是重大議題,但熱心的師友,總是不計酬勞的微薄,願意來到宜蘭與花蓮,協助我們的數位影像、資訊應用與商品行銷等課程活動,經過十多年的深蹲社區,讓我們開始看見機會,更敢夢想,更相信能夠掌握未來。

  這本書能夠出版,要感謝教育部林燕珍、許雅芬和李月碧三位高級分析師一路的指導,宜蘭與花蓮縣府縣網中心落實地方教育資源的長官,歷年來加入輔導團隊與社區的工作夥伴。成書前,承蒙《人間福報》蔡孟樺主編的邀約,以「不偏不倚」為專欄名稱,在二○一○年寫下二十六則短文,其後《聯合報》繽紛副刊譚立安主編企劃「青春名人堂」,讓我有機會在二○○七年到二○○九年間,持續在報端與網路上,為偏鄉發聲。所有原本細瑣的記憶與書寫,最要感謝時報文化出版公司第四部曾文娟總編輯,不斷在文體、主題與結構上,給予專業的提點,方能完整再現DOC現場,寫作成一本報導文學。主編李麗玲是正港花蓮人,一肩擔下文稿編輯的重責,溫暖地為書籍定位。資深企劃編輯金多誠是我敬重的編輯人,細密協助各項宣傳活動,在此一併致謝。

  在編輯會議上,麗玲問我一個尖銳的問題:「你打算多寫一些有批判意味的篇章嗎?」

  我笑著說:「我可以只寫溫暖的故事嗎?」

  畢竟在偏鄉服務十五年的經驗中,不是沒有憤怒,不是沒有紛爭,但是做為一個來自學院的陪伴者,沒有生氣的權利,更不應當介入社區的爭執,我希望在有限的篇幅中,讓更多付出心力的朋友登場,讓他們誠摯的面孔為讀者熟悉,也期待更多來自不同角落的讀者願意走進DOC,成為偏鄉教育的生力軍。

  記得陳映真先生在《人間》雜誌創刊號發刊詞〈因為我們相信,我們希望,我們愛……〉中說:「透過我們的報告、發現、記錄、見證和評論,讓我們的關心甦醒;讓我們的希望重新帶領我們的腳步;讓愛再度豐潤我們的生活。」抱持著同樣的信念,期望這本書能讓臺灣重新看見機會,讓偏鄉更踏實地走出希望。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380544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96頁 / 14.8 x 21 x 1.4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本書分類:>

內容連載

迷路的偏鄉
 
小看了花蓮的廣闊
 
二○○七年秋天,新學年剛開學沒有多久,接到一通來自教育部電算中心的電話,蔡悰安女士很客氣地問:「從同事那兒知道,須老師很認真帶動大專資訊志工團隊,不知道是否有意願承接『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 DOC)輔導團隊?」
 
二○○五年我開始指導「編輯採訪社」的同學,結束了在水璉部落和壽豐國小的大專資訊志工服務,接到這通電話,讓我有些感動,一個文學院的老師,能從象牙塔般的大學校園,跋涉到濱海的阿美族部落服務,已經是一大突破了,竟然在短短兩年服務後,就受到關注?一種小小的成就感,頓時浮上心頭。
 
「數位機會中心輔導團要提供那些服務?」我一無所知地提問。
 
「就是請大學的團隊,協助花蓮五個社區的電腦教學、文化記錄、產業輔導還有社會照顧。」
 
「五個社區!」我複述了一次數字,感覺還好,就是多了四個單位,應當可以試看看,於是就接下了這項挑戰。
 
接下挑戰後,從輔導西寶、秀林、花蓮市、鳳林跟瑞穗開始,一年後,又增加了新城和卓溪,一共七個鄉鎮。赫然發現,我太小看了花蓮,也太輕忽了輔導工作的繁複。
 
花蓮狹長一百三十七.五公里,當時為數不多的設置社區,最北的點在秀林鄉的西寶國小,最南的點在卓溪鄉的古風村,一天來回的話,絕對印證了「披星載月」這句成語。
 
西寶在哪裡?先從東華大學開一個小時的車,到中橫公路起點,看見太魯閣的牌樓後,沿著蜿蜒的山路四十分鐘後到天祥,再驅車八公里,才能找到西寶國小。西寶位在海拔九百一十五公尺的雲端之上,手機到那裡總是收不到訊號,要不是有室內電話和固接網路,可說是幾乎與世隔絕的一座「雲端孤島」。
 
花蓮最南的DOC在卓溪鄉,第一次拜訪古風村時,一時找不到藏在中央山脈之上的小村落,從九號線右轉,跨過秀姑巒溪,經過一大片美麗的稻田,再越過樂樂溪,沿著產業道路,不斷迷路與詢問,最終才找到布農族世代居住的部落。
 
總要分幾天,南北奔波,才拜訪完所有社區,很像公路電影中漫漫無盡的旅程,先體驗平面長一百三十七.五公里的概念,還加上海拔超過九百米的高度,晴天都是美景,颱風天偶有泥石流。走完一圈後的心得:輔導全縣「少少的」七個機會中心是道阻且長的工作。
 

 

 

 

... 近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提出,加快發展5G、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在關鍵時期國家重點部署的「新基建」項目,被視為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推進器和未來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有望帶來新一輪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浪潮。 多位業內專家和公司高管表示,「新基建」將促進我國產業鏈升級、新技術新產品的爆發和新業務模式的誕生。而物聯網技術深度融入「新基建」所涉及的每個模塊當中,大力發展安全物聯網應用是參與「新基建」推進的潛力賽道。種種跡象顯示,國內安全物聯網產業湧現,未來將步入快速成長期,並為我國數字產業蓬勃發展保駕護航。 物聯網產業發展走上快車道 據了解,「新基建」是指以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為核心領域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從內容來看,其核心是「數字基建」,包括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七大模塊。 有專家表示,「新基建」中所涉及的每個模塊都離不開物聯網技術。具體來看,5G網絡賦予物聯網低延遲、高速率、多終端的交互能力,物聯網技術會與5G共同演進;特高壓、充電樁的部署運營都離不開物聯網分布式監控管理;高鐵、大數據中心的實時監控與調度基於物聯網建設完成;人工智慧是物聯網應用層的支撐技術;工業網際網路的核心之一就是物聯網的「物物相通」。所以,七大模塊與物聯網融為一體,將成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科技創新最重要的基礎設施,在未來信息基礎發展浪潮疊代中「無處不在」。 根據中國通信工業協會物聯網分會和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obile World Congress,即MWC)的數據顯示,2013-2018年中國物聯網行業高速增長,從2013年4896.5億元增加至2018年的13300億元,複合增長率高達22.12%。 而根據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統計數據顯示,2010-2018年全球物聯網設備數量高速增長,複合增長率達20.9%;2018年,全球物聯網設備連接數量高達91億個。據GSMA預測,2025年全球物聯網設備(包括蜂窩及非蜂窩)聯網數量將達到252億個。在2019年底,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物聯網市場,全球15億臺蜂窩網絡連接設備中9.6億臺來自中國,占比64%。 可以看出,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已走上了快車道,而物聯網產業的興起也促進了人們生活、工作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如何進一步推進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加快新興產業的技術實現,有效支撐「新基建」的落地推進,將是下一階段物聯網產業要重點考量的基本問題。 安全物聯網產業湧現 作為一種新技術,物聯網的行業標準、協議制定以及管理工作都還處於初級階段。物聯網龐大的設備基數,加上普遍的軟硬體脆弱性,使得物聯網安全威脅逐漸成為常態。物聯網攻防態勢中呈現出一些顯著特點:設備基數大、攻擊擴散快、攻擊技術門檻低,這些特點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傳統物聯網技術應用的無險可守。 當前,基於物聯網的攻擊已經成為現實。據Gartner調查,近20%的企業或者相關機構在過去三年內遭受了至少一次基於物聯網的攻擊。Gartner預測,為了防範安全威脅,2020年全球物聯網安全支出將達到26億美元。 據賽迪顧問統計,中國物聯網安全事件2017年比2016年的增長率達到113%,2018年前三季度比2017年的增長率高達138%,預測2019年中國物聯網的安全事件事發數量從2018年的7648件增長至56121件,一年增長七倍。 未來伴隨著「新基建」的推進,其中需要重點保護的基礎設施將大規模增加,而且都將以數字化形態呈現在管理端。同時,由於物聯網相關軟硬體產品的漏洞、數字基礎設施對於高級持續性威脅(APT)的高價值吸引、物聯網設備間具備多種網絡互連等因素,使得「新基建」的安全風險防控係數將大幅提升,這就對物聯網產業安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統計數據表明,傳統的物聯網產業發展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新基建」的需要,取而代之的將是全方位覆蓋的安全物聯網產業發展模式。在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新基建」的快速推動將安全網際網路產業提升到了不可或缺的地位,不管是科研機構還是從業企業,都應該充分考慮將安全建設置於基礎技術中。 不同於傳統網際網路時代的「安全」,那種打補丁式的安全、被動防禦式的安全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技術發展趨勢,而安全物聯網產業應從底層自主可控核心技術開始,全方位、系統化地構建物聯網安全生態,有效管控物聯網潛在的安全風險。安全物聯網,是傳統物聯網的升華。 安全物聯網為數字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儘管當前物聯網行業仍是傳統技術企業居多,但已有部分物聯網企業在安全物聯網領域進行了嘗試、開拓和布局。 在中關村科學城四季科創中心,致力於打造安全可控物聯網產品和解決方案的中標慧安,近日發布了新一代安全可控物聯網綜合管理平臺IS-MEST V2.0。據介紹,IS-MEST V2.0是V1.0平臺發展的延續,也是公司在安全物聯網市場的又一突破。IS-MEST堅持自主可控技術,基於中國電子麒麟軟體有限公司的中標麒麟作業系統研製,兼容鯤鵬、飛騰、龍芯、兆芯等國產CPU,同時也支持傳統X86架構,有效解決了物聯網系統安全的底層架構問題,相當於給用戶的物聯網系統提供了一個具有本質安全特性的智慧大腦。 與此同時,中標慧安還推出了安全物聯網系統級兼容認證:IS-Certify慧安認證。以IS-MEST為核心,通過IS-Certify兼容認證,以更豐富的協議兼容性,輕鬆打造完整的系統解決方案,應用到智慧軍營、智慧園區、智慧社區等場景,並適用於化工等企業安全生產信息化管理以及工業企業監測預警系統應用。 業內人士表示,中標慧安是將自主可控和安全進行有效結合,並投入安全物聯網應用的代表企業之一,未來這類企業將會不斷增加並漸成氣候。「新基建」的投入將帶動物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新數位技術安全防禦能力的提升,安全將成為物聯網技術演進的新方向,與多點連接、高速互通等性能指標相併存。 隨著「新基建」的推進,數字產業的發展將進一步推動一體化網絡安全防禦體系需求,整合已有的網絡威脅監測、全局態勢感知、預警防護、聯動響應等各類網絡安全防護能力,物聯網的安全性和風險可控性有望被逐漸塑造成為新的行業標準。 在「新基建」的驅動下,安全物聯網產業也將為我國數字產業蓬勃發展保駕護航。而對我國企業而言,以自主可控技術為核心,結合信息安全技術,大力發展安全物聯網應用是參與「新基建」推進的最快、最完善的賽道之一。通過對這些核心技術挑戰的克服和提煉,將能夠產生寶貴的經驗,這些經驗將有助於促進全球物聯網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來源:經濟參考報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Gm6Rjzn.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842110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龍井心悸治療中醫豐原心跳異常中醫推薦神岡胃脹治療中醫
北屯注意力不集中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潭子情緒緊張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ptt推薦的中醫診所潭子憂鬱症中醫推薦 神岡頭痛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治療效果不錯的中醫診所北屯注意力不集中治療中醫 豐原心臟無力感改善中醫診所 網路評比不錯的中醫診所大雅睡不著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龍井心跳異常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Dcard推薦的中醫診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vi42gq45t 的頭像
    qvi42gq45t

    辛婉真的部落格

    qvi42gq45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